一、公司概况
1.1 公司全称与成立时间
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远兴能源”)成立于1997年,前身为内蒙古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。200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(股票代码:000683),是中国领先的天然碱及煤化工综合企业,实际控制人为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。
1.2 资产规模与员工数量
截至2023年末,公司总资产规模达320亿元人民币,员工总数约5800人。拥有6大生产基地,覆盖天然碱开采、煤制甲醇、尿素等产业链,年产能包括天然碱500万吨、甲醇100万吨、尿素150万吨。
1.3 分支机构
- 核心子公司:
- 河南中源化学(亚洲最大天然碱生产基地)
- 兴安化学(煤制甲醇及尿素主体)
- 远兴能源贸易(大宗商品贸易平台)
- 区域布局:以内蒙古、河南为核心,辐射陕西、宁夏等资源富集区,在天津港设物流中心。
二、主营业务与收入结构
2.1 主营业务
远兴能源聚焦“天然碱+煤化工”双主业,核心业务包括:
- 天然碱开采与深加工(纯碱、小苏打)
- 煤化工产品(甲醇、尿素、合成氨)
- 新能源材料(电池级碳酸钠研发)
- 物流贸易(煤炭、化工品供应链服务)
2.2 收入构成(2023年数据)
业务板块 | 收入占比 | 毛利率 |
---|---|---|
纯碱与小苏打 | 55% | 42% |
煤化工产品 | 30% | 25% |
新能源材料 | 10% | 35% |
其他 | 5% | 18% |
2.3 客户分布与获客渠道
- 客户类型:
- 玻璃制造企业(占纯碱销量60%,如福耀玻璃)
- 农业经销商(尿素终端用户占40%)
- 锂电池厂商(电池级碳酸钠试销占5%)
- 销售模式:
- 长协订单(占60%,季度定价)
- 现货销售(占30%,通过大宗交易平台)
- 战略合作(占10%,绑定下游头部客户)
三、核心管理层
3.1 历任董事长/总经理
- 戴连荣(2005–2015年):推动天然碱资源整合,确立行业龙头地位;
- 贺占海(2015–2020年):布局煤化工产业链,建成百万吨甲醇项目;
- 宋为兔(2020年至今):现任董事长,提出“绿色低碳”战略,2023年新能源材料收入增长200%。
3.2 管理团队特色
管理层兼具矿业开发与化工技术背景,研发团队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,累计获50余项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40%。
四、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
4.1 市场份额
- 天然碱:国内市场占有率45%,全球排名第二;
- 纯碱:国内产能占比12%,行业前三;
- 煤制甲醇:内蒙古区域市占率20%。
4.2 主要竞争对手
企业名称 | 2023年营收(亿元) | 核心优势 |
---|---|---|
山东海化 | 120 | 盐化一体化布局 |
三友化工 | 250 | 循环经济产业链 |
中煤能源 | 2200 | 煤炭资源掌控力 |
美国创科实业 | 50(亿美元) | 全球化碱业巨头 |
五、股价表现与财务健康
5.1 股价数据(截至2024年6月)
- 当前股价:8.6元/股
- 历史最高价:15.3元/股(2021年9月)
- 历史最低价:3.2元/股(2020年3月)
5.2 财务健康指标
指标 | 远兴能源(2023) | 行业平均(化工) |
---|---|---|
资产负债率 | 55% | 60% |
流动比率 | 1.3 | 1.1 |
净利润率 | 18% | 12% |
ROE(净资产收益率) | 15% | 10% |
5.3 风险指标
- 原材料价格波动:煤炭成本占比超40%,价格每涨10%将减少利润3.5亿元;
- 环保投入:年环保支出占营收5%,双碳目标下或持续增加。
六、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
6.1 主要股东(2023年末)
- 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:持股34.8%(实际控制人)
- 中国证券金融公司:持股4.5%
- 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八组合:持股3.2%
6.2 机构持仓
机构名称 | 持股比例 | 持仓市值(亿元) |
---|---|---|
易方达资源行业 | 2.8% | 9.0 |
华夏能源革新 | 1.9% | 6.1 |
南方中证500ETF | 1.2% | 3.8 |
七、潜在风险分析
7.1 政策风险
- 产能管控:纯碱被纳入“两高”行业,新增产能审批趋严;
- 新能源替代:光伏玻璃需求波动可能影响纯碱销量增速。
7.2 国际形势
- 海运成本:红海危机推升出口运费,欧洲市场毛利率或下降5个百分点;
- 贸易摩擦:美国对中国纯碱反倾销税率达25%,影响北美市场开拓。
八、联系方式
- 总部地址: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鄂托克西街博源大厦
- 联系电话:0477-8110XXX
- 官方网站:www.yxny.com.cn
结语
远兴能源依托稀缺天然碱资源与煤化协同优势,在基础化工领域保持强竞争力。但需警惕能源价格波动与环保政策压力,建议投资者关注其新能源材料量产进度与海外市场突破。短期受益于纯碱景气周期,中长期需验证绿色转型成效与成本控制能力。